日前,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农学院海马研究团队负责人王凯副教授主持申报的“海马免疫响应苯并芘胁迫的权衡策略及性二态产生的分子机制”获批面上项目资助。
海马研究团队自2013年起致力于制约海马北方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的攻关,先后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科技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烟台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10余项纵、横向科技项目的资助,在养殖设施改造、饵料培育和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上述工作为最终完成北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为北方海马养殖产业化提供一种新的、易推广的研发思路。
基于上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山东已成为国内膨腹海马养殖规模最大的省份,单一企业年产规模达到300-500万尾,同时鲁东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于2021年获批了首个“山东省海马良种繁育及利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立足应用的同时,研究团队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与对外合作,目前已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Aquacultur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16年,研究团队关注到近海污染可能与海马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和养殖品系的种质退化密切相关,探究海马对海洋污染的适应机制正在成为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于是率先从分子水平开展研究,发现海马血液免疫响应污染物胁迫具有可塑性和性二态特征,并证实实际扮演的性别角色而非性别本身对生物体免疫力的影响更大。据此,研究团队将海马性角色逆转的独特生活史特征、环境可塑性、免疫响应、能量代价和激素调控有机融合,多层次、系统深入地开展海马免疫响应污染物胁迫的权衡策略及性二态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突破,充分肯定了研究团队前期积累的工作基础,对推动我校海马相关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有望从免疫角度,增进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相应性角色逆转和亲代抚育程度的认识,加深对生物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理解,丰富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毒理学理论,为海马野生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撰稿:王凯 审核:程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