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第四届齐鲁农业科技奖奖励大会暨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济南召开,共评选出77项获奖项目。齐鲁农业科技奖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全省共计10项,我校牵头,与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市农科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小麦高产氮高效遗传基础解析及分子育种应用”获此殊荣,崔法教授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吴永振教授、赵春华副教授、孙晗副教授、秦冉博士及刘广臣副教授为主要完成人。全省36位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获得齐鲁农业科技奖青年科技奖,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吴永振教授获此殊荣。
图1 崔法教授(右二)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图2 吴永振教授(左四)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齐鲁农业科技奖是由山东学会设立的,专门面向全省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项。该奖项主要旨在表彰为促进全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齐鲁农业科技奖有效激励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我省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持续提升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这一奖项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麦高产氮高效分子育种实施存在卡脖子难题,其基因组庞大复杂,遗传学研究滞后,关键高产氮高效模块不清晰,分子育种体系不健全,进而导致小麦参考基因组滞后,分子育种精准靶点不足,分子育种理论支撑不够,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难度大。鲁东大学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围绕上述关键卡脖子问题,在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支持下进行联合攻关,历时13年,取得该成果。相关成果丰富了小麦高产氮高效分子育种靶标,完善了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新种质,培育了新品种,为构建基于超算和大数据的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分子育种提供方法路径,培育和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提供良种保障和技术支撑。
鲁东大学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共计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团队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进行攻关,聚焦小麦高产氮高效基因挖掘、分子机理解析及分子育种应用等领域科学问题进行研究,释放了首个骨干亲本科农 9204 基因组,多组学解析了其氮高效分子机理;获得了首个高质量超高密度一致性整合图谱,包含高达五十八万个标记位点;鉴定了 326 个产量氮效率稳定 QTL 位点,解析了13 个QTL 育种选择效应,完成了6个QTL基因候选分析,开发了 65 个紧密连锁的 InDel 分子标记,并建立了快速检测体系;发明了“两严一松”“四结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50余份聚合多基因位点的优异种质,育成了9个小麦新品种。团队成员累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Molecular Plant、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和省部级项目20项,研究成果获山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齐鲁农业科技奖技术创新奖一等奖、齐鲁农业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等科研奖励5项。